您好,欢迎光临湖北国际旅行社网站!

湖北国际旅行社湖北国际旅行社

湖北旅游集散中心

湖北站

切换省市

首页> 旅游攻略 > 湖北民族学院2012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湖北民族学院2012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发表于:2013-07-12 17:42 字体:

湖北民族学院2012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一、学校概况

  湖北民族学院是1998 年经教育部批准,由原湖北民族学院和恩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而成,是一所以本科教育为主的省属普通本科院校,是湖北省重点建设高校,也是湖北省政府和国家民委共建学校。

  学校地处神奇美丽的湖北西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这里东连荆楚,南接潇湘,西邻渝黔,北靠陕渝,享有“鄂西林海”、“华中药库”、“世界硒都”的美誉。沪渝高速(上海至重庆)、宜万铁路(宜昌至万州、重庆)横贯境内。校园依山傍水,花木繁茂,碧草如茵,环境幽雅,与龙洞河美景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校园面积1500余亩,校舍总建筑面积近50万平方米,图书资料100万余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1.5亿元,教职工1396人。

  湖北民族学院的历史溯源于1938年建立的湖北省立联中乡村师范分校,后改为湖北省立七师,1950年更名为恩施师范学校,1958 年开办专科,1977 年更名为华中师范学院恩施分院,1978 年成立恩施师范专科学校。1984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在恩施师专基础上筹建鄂西大学。1984年4月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同志为鄂西大学题写校名。1989年经原国家教委验收,定名为湖北民族学院,成为普通本科院校。恩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创办于1958年,并于1977年开办医学本科教育。

  学校现设有文学与传媒学院、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医学院、法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体育学院、艺术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职业技术与继续教育、预科教育学院、临床医学院14个二级学院及一个按民营机制组建的独立学院--科技学院,另有三级甲等附属医院和二级甲等附属医院各一所。共 49个本科专业,涵盖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经济学 9 大学科门类。有18个专业招收双学士学位。

  学校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秉承“艰苦奋斗、甘于奉献、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民院精神和“博学博爱,立人达人”的校训,引领着民院人不断奋发图强。改革开放特别是近20年以来,学校办学质量和层次不断提升,1999、2004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和本科教学水平评估,200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点2个,省级品牌专业3个,省级精品课程9门,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现有民族学、数学、化学工程与技术、林学、中医学等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文艺学等二级学科硕士点,宪政与法治、林学和中医学3个专业与外校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民族学、林学两个一级学科为湖北省重点(培育)学科,另有湖北省高校优势和特色学科4个, 省级重点学科5个,省级硕士点立项学科19个,湖北省“楚天学者”特聘教授岗位学科2个。有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和湖北省人文社科基地各1个。

  学校经过多年来的科学发展,形成了一支正高职称近百人,博士100余人的共784人的专任教师队伍。教师队伍中,博士、硕士生导师90余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2人,省级各类专家24人。另聘有“楚天学者”2人,国内外知名大学兼职教授65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 1 人,另有外籍教师 9人。

  2007年以来,学校科研人员紧密结合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634项,其中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3项、国家自科基金项目9项,省部级项目70项。鉴定、结题170多项,获获各级各类奖励60多项,其中省部级二等奖5项,三等奖4项,出版专著、教材96 部,在国内核心以上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600余篇,其中SCI、EI、ISTP收录论文近300余篇。

  学校坚持“立足湖北,面向西部,辐射全国,服务基层”的办学定位,面向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先后为社会培养、输送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0000余人,毕业生分布于全国各地,他们中有的在中央国家机关任职,有的在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任职,有的在世界著名高校和跨国公司任教任职,有的长期扎根于鄂渝湘等省市的民族山区,许多已成为各行各业的专业骨干,为国家特别是湖北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现有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普通本、专科学生 22000多人,各类成人教育学生5000 余人。

  学校注重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管理办法,有效地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近几年,学校应届毕业生考取全国名牌大学硕士研究生的比例均居同类高校的前列。在校毕业生的英语四、六级,计算机过级率均高于省属院校的平均水平。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共获湖北赛区一等奖1次,二等奖 3次,三等奖8次。在近四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共获湖北赛区一等奖2次,二等奖7次,三等奖1次。2007年在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运动会上,我校运动员取得4金、2银、3铜的好成绩。由我校师生组成的“土苗兄妹组合”在2008年举行的第十三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获得原生态唱法金奖和观众最喜爱歌手奖。有我校21名学生参加演出的湖北民俗歌舞《山乡春来早》亮相中央电视台2009年春节联欢晚会,2010年4月30日,“土苗兄妹组合”唱响上海世博会开幕式文艺演出,均受到海内外观众一致好评。

  学校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多次举办全国性学术研讨会,并与英国、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的部分大学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互派访问学者。

  学校务实的办学成就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多次受到国务院、国家民委及湖北省委、省人民政府表彰,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民族体育模范集体”、“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省级最佳文明单位”、“湖北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科技服务湖北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民族报》、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媒体先后报道了学校的办学事迹。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教育部、国家民委、中央有关部委、地方党委、政府领导多次来校视察,对学校的办学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器大者声必闳,志高者意必远”,有着70多年辉煌办学历史的湖北民族学院,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全校教职员工正积极落实中国共产党湖北民族学院第一次代表大会所确立的发展目标,抢抓湖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民委共建学校之机遇,切实走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为内核的内涵发展道路,发挥优势,彰显特色,努力把湖北民族学院建设成为全国知名的有特色的民族大学!

  二、学科专业介绍

  (一)民族学一级学科

  1.学科简介

  民族学学科是湖北省特色学科、重点学科和“楚天学者”特聘教授设岗学科,依托于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基地、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方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和法学院。

  本学科自1998年起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 2006年,民族学学科获得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民族学学科获得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

  本学科现有教学科研人员68名,其中教授16名,副教授22名,博士15名;其中“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湖北省“楚天学者”特聘教授1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1人。

  近五年来,本学科研究人员发表学术论文近500篇,出版学术专著20余部。完成国家级课题3项,在研国家级课题9项;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近5年获得科研经费近400万元。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近10项,地厅级科研奖励30余项。

  本学科立足武陵民族地区,以土家族研究为重点,兼及西南地区其他民族研究,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以扎实的田野工作为学科发展的基础,已经形成了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史、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五个特色鲜明、发展前景良好的二级学科。

  2.下设二级学科

  (1)民族学

  民族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特别强调为现实服务, 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服务, 有自身的理论体系、方法论体系和研究对象。目前,我国民族学学科已经步入了一个黄金时期,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的飞速发展需要包括民族学在内的各门学科进行深入的研究,不断创新,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民族地区日新月异的发展更是为民族学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中国民族学密切关注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紧密结合国家发展战略与政策,积极开展应用性、对策性研究, 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民族学理论与方法方向:本研究方向重点结合本地区实际,以建立既与国际民族学学科接轨,又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学理论和方法为目标,以中国武陵地区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社会变迁、族群关系,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以及民族学学术史等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理论性的学术探讨和应用性的现实问题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向:本研究方向是民族学与文化遗产学交叉融合衍生出的新的研究方向,着重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成、传承、内涵、特性、功能、价值、抢救、保护、开发、利用等,从理论与现实的结合方面展开探索,寻求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发展,为传统文化找到现代发展模式或途径。

  文化产业发展方向:本研究方向运用民族学的理论与方法对文化环境、文化寓意、文化内涵、文化产品、竞争手段、消费者心理等因素开展调查,进行理性思考,发挥民族学学科的专业特色与优势,使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民族学应用的新模式。

  (2)中国少数民族史

  本学科以汉文和少数民族文字的古代文献为主,结合文物考古、社会调查的资料,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民族理论,研究中国现代少数民族及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少数民族的起源、形成、发展和对中国整体历史发展的作用与贡献。对中国少数民族史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不仅将揭示各少数民族的形成、发展、壮大及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之内在规律,充实与丰富中国历史的内容,加深对中国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解,而且对各少数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种种经验教训做出科学的总结,为我们现在和将来正确解决国内的民族问题提供借鉴,从而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挥重要的作用。

  少数民族社会发展史方向:本研究方向重点研究各民族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总结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诸种原因,以提高对中国各民族经济发展历史的总体认识水平。大致包括对社会形态和生产关系的研究;对物质生产形式的研究;对民族贸易、各民族经济交往的研究;综合性民族经济史的研究。

  少数民族文化史方向:本研究方向以民族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也可以说是从文化的角度,以历史为线索来研究民族,对文化的研究更具体更细微。

  武陵地区历史文化方向:本研究方向以武陵地区各民族社会与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梳理各民族历史文化的发展进程、调查研究各民族社会运行状况、民族文化及其当代社会文化变迁,并注重对相关民族文化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其共性与个性,总结各民族文化相互传播、影响的过程与规律,从而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推动民族学本土化的进程。

  (3)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学科是研究民族、民族关系、民族问题等社会历史现象及其一般规律的科学。本学科的研究目的在于探索正确解决民族问题,调控民族关系,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方法和途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政策性、应用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研究方向: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民族问题理论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具有重要的基础理论研究意义和现实理论指导性意义;同时,在整个民族学学科中居于指导地位。

  中国民族政策研究方向: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一整套符合中国国情的行之有效的民族纲领和民族政策,注重政策实施的过程性研究,研究成果直接为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制定、充实和完善民族政策提供服务。

  武陵地区民族问题研究方向:本研究方向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从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视角研究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关系的理论,研究中国不同历史时期武陵地区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的内容、性质、作用,从历史的纵深层面研究中国民族问题的演变、民族关系发展的历史规律,从全局的高度分析各个历史时期武陵地区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的不同特点,从现实的视野研究中国民族问题的解决途径、方法和措施。

  (4)中国少数民族经济

  本学科从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本着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宗旨,围绕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建设学科,成果丰硕,其中多项成果被地方政府和企业所采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以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和旅游管理等五个本科专业为依托,形成了民族经济可持续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管理等3个相对稳定、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构建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学科体系。

  民族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方向:本研究方向是对民族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相关理论、模式、路径、战略及评价等问题的创新性研究。具体研究民族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发展路径,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体系构建及绩效评价,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重点研究民族地区循环经济发展和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与生态补偿机制。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向:本研究方向全面研究民族地区经济合作、空间融接、经济互动、产业延伸的新格局,立足民族地区现有条件和优势,规划该地区宏观经济发展战略,重点关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的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重点研究和解决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合作,农村金融发展问题,构建我国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与模式以及该地区产业集群的形成、发展环境;培育民族地区要素市场, 为产业集群化创造条件。

  少数民族经济管理方向:本研究方向全面研究少数民族经济管理理论,重点研究财务与会计的理论、实务,主要研究会计规则、会计史、财权配置、公司政治行为等内容,并着力体现学科前沿研究成果和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实际。本方向具有良好的研究基础和学术队伍,有较充足的经费和较强的科研能力。该研究方向是湖北省教育厅2006年硕士点授予权立项建设专业会计学的拟建方向之一,研究方向具有学科前沿性,研究视角新颖,有比较鲜明的学科特色。能为我国企业特别是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的企业财务、会计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5)中国少数民族艺术

  本学科重点研究少数民族艺术理论与方法、少数民族艺术理论与实践、民族艺术传承与教育、传统艺术语言的当代转换等,充分发掘、研究、保护民族民间艺术文化,是践行“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国家方针政策的时代需要。同时,学校地处武陵山区,有天然的自然资源,如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的“坝漆”出产地,“撒尔嗬”、“龙船调”的故乡,傩戏、堂戏、南剧、肉莲响、民歌,以及土家族建筑的活化石“吊脚楼”和民间雕刻、编织、刺绣、漆艺、根艺等等,地域资源优势为有志学子提供了良好的学术研究环境。

  少数民族艺术理论与方法方向:本研究方向以少数民族艺术文化中的基本理论以及各门类艺术的理论研究为切入点,探讨其发生、发展的普遍规律、内在联系以及民族性形态特征,以促进本区域内民族民间艺术的保护、继承与发展。

  少数民族传统音乐舞蹈方向:本研究方向立足于武陵山区,就地取材充分利用该地区的民歌、民间舞蹈、民间器乐、民间戏剧等资源,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研究。

  民族区域美术理论与实践方向:本研究方向主要对民间造物艺术的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加以研究,梳理民间艺术的发生、发展概况和过程,及提炼、加工,使其转化,并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建设服务。

  民族艺术传承与教育方向:本研究方向立足于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对该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传统传承方式(非学校)教育、民族学校教育,以及各民族的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艺术传承方式的综合研究。

  传统艺术语言的当代转换方向:本研究方向在民间艺术研究的基础上,借助科技手段实现民间艺术的传承方式、传播方式的转型,将民间艺术与科技手段结合起来,探讨民间艺术在当代发展的新形式、新领域,从而形成新的艺术语言和表达方式;在注重理论研究的同时,强调艺术创作实践,在研究中注重厚基础、重技术、新观念、新材料、新方法与民间艺术相结合。

  (二)数学一级学科

  1.学科简介

  数学学科所在的数学系已具有70多年的办学历史。基础数学二级学科1996年开始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200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数学学科2011年获得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本学科注重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重视交叉学科发展,强调以科研促教学和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目前数学一级学科下设基础数学、应用数学和运筹学与控制论3个二级学科。

  2.下设二级学科

  (1)基础数学

  本学科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5人,讲师7人,博士3人。近三年来,本学科团队共承担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数学天元项目2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湖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2项,湖北省教育厅青年项目2项,科研经费总额40余万元。公开发表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其中SCI收录40余篇。基础数学现有代数学和模糊数学两个研究方向。

  代数学方向:本研究方向主要进行有限群理论, 代数表示论和李代数三个方面的研究。其中有限群理论重点用数量来刻画有限单群,以及研究著名的Thompson问题; 代数表示论侧重胞腔代数的整体结构和表示理论,同调性质和AR-理论, 倾斜理论, 构造方法、(半)群代数中的胞腔结构等方面的研究;李代数重点研究Kac-Moody代数、高维仿射李代数、顶点算子代数的结构理论、表示理论及其应用问题。

  模糊数学方向: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模糊逻辑代数、模糊超代数的不确定性理论。

  (2)应用数学

  本学科现有骨干教师18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5人,5人具有博士学位、12人具有硕士学位。近三年来,本学科团队共承担科研项目20余项, 其中,国家教育部项目3项,国家民委项目1项,湖北省教育厅项目3项,湖北省科技厅项目2项,湖北省民宗委项目1项,科研经费总额50余万元。公开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SCI收录30余篇。应用数学学科现有微分方程理论及其应用、现代数学物理和金融数学三个研究方向。

  微分方程理论及其应用方向:本研究方向主要进行泛函差分方程、泛函微分方程、随机微分方程、脉冲微分方程和偏微分方程的理论研究,重点开展上述理论在非线性生物动力系统中的应用。

  现代数学物理方向: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天体力学数值算法、黑洞的动力学演化、标量场暗能量模型的非线性现象、暴涨和自治系统的吸引子行为、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的相变问题。

  金融数学方向:该方向主要用数学的方法研究有价证券和证券组合的定价、金融统计和农村金融问题。

  (3)运筹学与控制论

  本学科现有骨干教师15余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6人,2人具有博士学位,8人具有硕士学位。近三年来,本学科团队共承担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湖北省教育厅项目12项,横向课题6项,经费总额达60余万元。运筹学与控制论学科现有智能优化与控制和信号检测与分析两个研究方向。

  智能优化与控制方向:本研究方向重点研究流水作业排序、数学建模在水电能源优化运行、电力系统无功优化与电压控制等领域中的理论、系统状态检测、通信控制、故障诊断及智能算法在控制系统中的参数估计问题。

  信号检测与分析方向: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如何利用数字方法对信号进行分析、变换、滤波、检测、调制、解调以及快速算法,如何实现微弱信号的有效提取及分析,如何利用有限的观测数据估计整个信号的功率谱。

  (三)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

  1.学科简介

  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是我校重点学科之一,该一级学科硕士点设有化学工艺、生物化工及应用化学三个二级学科点,其中应用化学为我院“楚天学者”特聘教授设岗学科。共有九个稳定的研究方向,依托武陵地区特有的动植物资源,紧跟国际研发前沿,形成了四大特色研究方向:(1) 充分利用武陵地区丰富的植物资源,系统开展天然高分子的功能化改性工艺、天然高分子/无机物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多糖类化合物手性膜分离材料的制备工艺与应用、漆酚功能聚合物的制备工艺与应用等方面的研究;与意大利巴勒莫大学合开展基于以聚乳酸为原材料的微孔双连续结构多孔支架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制备工艺研究。(2) 长期稳定的与英国诺丁汉大学合作开展具有特殊结构和形貌的纳米材料制备技术和应用研究。(3) 立足于武陵地区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开展生物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及结构修饰研究,开发功能食品和保健品,并在国内首先进行独具特色的天然香料提取及其应用研究。(4) 利用现代分析技术开展特色有效成分分析和环境监测与评价。

  本学科点现有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15人,具有硕士学位以上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78%,教授13人,副教授15人,硕士生导师16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入选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第二层次人选1人,留学回国人员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享受湖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

  2006年以来,本学科队伍共承担科研项目120多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科技部创新基金1项,省部级项目12项,研究经费近600万元。在 Chemistry of Materials、Nanotechnology、The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Food Chemistry、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0多篇,其中90多篇被SCI、EI收录;发表在 Applied Physics A 上的成果“Generation of hollow crystalline tungsten oxide ?bres”被 Science、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等国外权威期刊引用58次;首次阐明了我国西南地区烟熏腊肉香气成分的组成、结构及其形成机理,其研究结果发表在食品化学领域影响因子最高的学术刊物--Food Chemistry上,为相关食品添加剂的研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出版专著(教材)4部,授权发明专利7项,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获省政府教学成果二、三等奖各1项,宝石花漆筷界面复合物综合技术等多个成果在州内多家企业得到应用,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5000余万元。

  本学科点拥有教学和科研实验室面积近3000 M2,万元以上仪器设备48 台(件),万元以上仪器设备值800余万元,本学科现有美国NICOLET公司AVATAR370傅立叶红外光谱仪、美国AGILENT公司6890N气相色谱仪、美国AGILENT公司6890N/5975i气-质联用仪、日本岛津UV-2550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美珀金埃尔默AA800原子吸收光谱仪、日本岛津LC-10AVP 型高效液相色谱仪以及扫描电镜、XRD、综合热分析仪、荧光仪、电化学工作站、超临界萃取装置等教学科研设备,完全能满足硕士研究生的培养。

  2.下设二级学科

  (1)化学工艺

  本学科根据化学、物理和其它学科的成就来综合研究、利用各种原料生产化工产品的方法原理、操作条件、流程和设备,以创立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生产上安全的化工生产工艺。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5人,博士6人,硕士生导师4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入选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第二层次人选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2008年以来共承担了包括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部级项目在内的科研项目13项,在研项目经费84万元。先后在Carbohyd Polym、 Polym-Plast Technol Eng、Polym Bull、J Appl Polym Sci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有16篇被SCI、EI收录;天然高分子改性工艺方面的研究成果获得2009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功能高分子材料合成工艺与性能研究方向:本方向主要从事高分子合成、天然高分子改性与医用高分子材料制备工艺等方面的研究。充分利用武陵地区丰富的植物资源,如魔芋、生漆及其它植物多糖等,系统开展天然高分子的功能化改性,开发制备了魔芋葡甘聚糖/无机物系列纳米复合材料、魔芋葡甘聚糖类增稠剂和水处理絮凝剂、漆酚聚合物负载催化剂和生漆工艺品涂料、以及多糖类化合物手性膜分离材料;开展基于以聚乳酸为原材料的微孔双连续结构多孔支架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制备工艺研究,发现了多孔组织工程材料的形态与制备工艺的关系;同时,开展了可再生资源化学生物学,主要集中研究甲壳素及其衍生物结构与功能、天然聚多糖分子设计与生物活性。

  天然产物的提取分离与半合成工艺方向:本方向主要研究植物、动物、微生物、矿物中有用成分的提取分离工艺,包含药用有效成分、兽药原料或饲料添加剂、天然香料、食品原料或添加剂等医药化工中间体的提取分离工艺与生产技术;天然产物的半合成工艺,以及民族植物中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与分析。

  绿色化学工艺与催化技术方向:本方向主要从事光催化降解技术、新的绿色反应加工途径如手性催化合成技术、绿色分离技术等方面的技术研究和开发。该研究方向顺应时代要求,强化绿色意识,突出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重视绿色化学工艺新理论和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而且具有鲜明的特色和优势。

  (2)生物化工

  本学科以实验研究为基础、理论和工程应用并重,综合遗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与工程技术理论,通过工程研究、过程设计、操作的优化与控制,实现生物过程的目标产物,在生物技术产业化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本学科也是生物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为解决人类所面临的资源、能源、食品、健康和环境等重大问题起到积极的作用。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5人,博士5人,硕士生导师5人,享受湖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2008年以来共承担了包括1项国家自科基金、3项省部级项目在内的科研项目16项,在研项目经费98万元。在Carbohyd Polym、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有10篇被SCI、EI收录。

  生化分离及制药工程技术方向:本方向集成研究现代提取分离技术,并将其应用于天然植物、中草药、新型食品营养资源的活性功能成分的高效利用,为新型天然药物、新型功能食品的研发提供技术支持;研究开发现代中药和药物制剂技术。

  生物活性物质的纯化与结构修饰方向:本方向主要研究具有抗肿瘤、抗氧化等生物活性物质的制备及其结构对肿瘤细胞的作用,生物源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及结构修饰等。通过研究天然生物合成物质和人工化学合成化合物对生物体的影响和不同的作用机理,对化合物的有效利用和生物体的安全保障提出相应的措施,为生物化工产品的开发生产提供厚实的理论依据。

  功能食品开发及食品品质分析方向:主要以农产品、畜产品及野生植物资源为研究对象,结合现代制造工艺技术进行功能食品制造与保藏的研究,开发新资源食品,推出更好的新配料、新产品,不断提高食品的质量与品味;应用生化技术、膜分离技术、超临界萃取技术、超微粉碎技术、营养功能强化技术、真空技术、新型保鲜技术提高食品制造工业的生产力水平,降低成本、缩短生产周期、减少污染和浪费、提高食品资源的利用率;用化学工具研究食品加工中各物质、成分之间的变化,利用现代仪器分析技术测定食品中各种功能保健成分及有毒有害成分,实现加工过程控制,利用食品化学的理论为食品行业的新发展、新应用提供广阔的空间,为确保食品安全提供手段和平台。

  (3)应用化学

  本学科研究精细化学品、专用化学品、功能材料及器件等的制备原理和工艺技术。其应用范围涵盖了整个化学领域,融化学理论和实践于一体,并与多门学科相互渗透。本学科是我院“楚天学者”特聘教授设岗学科,现有教授5人,副教授5人,博士4人,硕士生导师7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和湖北省政府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各1人。2008年以来共承担了包括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省部级项目在内的科研项目近20项,在研项目经费85万元。先后在Applied Physics A、Chemistry of Materials、Nanotechnology、Materials Chemistry and Physics、Food Chemistry、Analytical and Bioanalytical Chemistry、Electroanalysis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有23篇被SCI、EI收录。“痕量物质的电分析新方法研究”获2008年湖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

  化学及生物识别与检测技术方向:本方向主要包括应用电化学、手性药物分离分析和原子光/质谱应用研究。应用电化学重点开展电分析方法在环境分析和监测、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与分析中的应用研究。手性药物分离分析针对人们对单一对映体手性药物这一“绿色药品”的广泛需求,主要开展临床手性药物、手性药物中间体的色谱法和酶法分离分析与制备以及待上市手性新药的对映体质量控制研究。原子光/质谱应用研究主要开展色谱、原子光/质谱联用分析技术在生命和环境科学领域中元素的形态分析研究。

  精细化学品化学与应用方向:本方向以精细化学品的研究和开发为前提,围绕精细有机合成研究中的热点,主要以武陵地区的动植物资源为依托,研究开发具有武陵地区特色的精细有机化学品;利用精细有机合成技术开展香精香料、农药、医药中间体等精细有机化学品的分子设计与合成,不仅提供结构新颖的先导化合物,同时为后期的工艺研究提供优化的合成路线和反应条件,为精细有机化学品在现代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奠定重要基础。

  材料化学及应用方向:本方向主要开展无机纳米材料的制备技术与功能应用、稀土及过渡金属功能化合物的制备与性能研究、微纳米粉体的改性及产业化研究。

  (四)林学一级学科

  1.学科简介

  本学科是湖北省省属高校林学学科中唯一的办学历史悠久、规模最大、具有独特资源与区位优势,教学科研实力最强的学科,也是湖北省重点(培育)学科。本学科1998年起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2006年二级学科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同年被确定为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岗位、湖北省重点学科,并与北京林业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被确定为湖北省硕士点立项建设学科(第四批)和校级重点学科。2008年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学科被确定为湖北省首批优势学科,林学一级学科2011年增列为硕士学位授予学科。

  本学科现有教学科研人员71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及相当职称29人,博士(含在读)25人,硕士生导师16人,兼职博士生导师1人。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德国“洪堡学者”1人,“楚天学者”1人,享受省政府津贴专家2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

  本学科现有省级及以上教学科研平台4个(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1个、湖北省生物医药产业药用植物资源利用技术创新基地1个,湖北省生物学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湖北省中小企业共性技术特色生物资源研发利用推广中心1个),有环境保护、植物学、普通生物学、生理生化、林木遗传育种、测量与规划设计、土壤学、农产品加工、植物栽培学、组织培养等10个专业实验室,实验室及中心面积4200 m2,仪器设备总值4080万元;有面积2500m2的全智能联栋温室大棚1个。有星斗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七姊妹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木林子国家自然保护区等3个野外研究基地。

  本学科近五年来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14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国家863计划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题1项,省部级项目36项。发表学术论文980余篇,其中SCI收录54篇,出版学术专著9部。获省部级奖9项,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鉴定成果21项。

  2.下设二级学科

  (1)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

  本学科主要发掘、整理野生动物和野生植物资源,研究其濒危机制、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评估其未来濒危因子并研究有效的物种保护策略和人工繁殖(育)技术;研究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的社会经济价值,尤其是食用和药用价值,开发新型食品或药食兼用食品,研究其化学成分,发掘潜在的优良基因资源,开发高端保健食品或新型药品,为食品工业和医药工业提供良好的原始资源;该学科是珍稀物种保护、物种资源发掘整理和特殊物种的开发利用的理论与技术源泉。

  野生动植物资源与保护生物学方向:该研究方向在广泛的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对已知物种资源消涨进行统计、监测、评估和预测,确定濒危等级,对未知物种进行系统学鉴定分类并确定濒危等级,从系统进化和生态学的角度研究其濒危机制并提出科学的保育策略。

  野生动植物开发利用方向:该研究方向对具有潜在利用价值的野生动植物进行资源繁育与可持续利用策略研究和其活性成分进行提取、分离、鉴定和药理学研究,尤其是利用中药现代化的研究手段对于民族药和民间药野生资源的药用价值和药食兼用保健价值进行开发研究,野生资源的再生研究和相应的GAP基础理论研究,为发掘、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奠定理论基础。

  (2)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

  本学科以生态学与美学为基础,以改善环境、保护环境和美化环境为宗旨,以城市、风景区、森林公园中栽培应用的植物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花卉现代化栽培、生产、繁育及其室内外应用、装饰为主要内容,研究其种质资源、生态习性、地理分布、栽培繁育、环境保护、遗传育种、花卉营销及园林规划设计的综合性学科,是我国园林专业、观赏园艺专业和森林旅游专业的主要支撑学科之一。在全球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城市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园林植物在城市及风景区中保护环境、改善环境的重要性日益显示出来。因此,该学科在我国的环境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性也日益被人们所认识,该学科是当前快速发展的学科之一。

  园林植物种质资源方向:该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园林植物分类、起源与演化、种质考察与收集、种质保存、种质评价与鉴定,以及种质利用。主要对各种园林植物如牡丹、菊花等种质资源进行长期、全面、系统征集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分类和保存研究,并对这些种质资源的植物学特征、经济性状、抗病性、品质、遗传特性等进行科学的观察鉴定和总结,筛选评价出一些优异种质在生产和育种、科研上利用。

  园林植物生理生化方向:该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园林植物的繁殖、形态建成、生长发育及其花期调控,特别是园林植物开花生理、采后生理和逆境生理。主要内容包括不同生长因子对园林植物个体及小群体各生育期的光合作用、物质代谢、生物量、花芽发育、开花的影响,以及环境胁迫下植物各生育期生长发育的响应;在栽培条件下利用环境因子调控及化学调控来控制重要观赏植物的花期;鲜切花采后体内水分、糖类、蛋白质、核酸、有机酸、矿质元素、维生素、植物激素对切花品质的影响,以及重要观赏植物鲜切花的保鲜液配方、保鲜技术与保鲜机理。

  (3)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本学科研究防止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的综合科学技术。其实质就是维护与提高水土资源的生产力使社会经济得到持续发展。这就要求人类立足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控制易流失的水土,包括自然因素、人类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以多学科和高科技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保护与增强土地的生产力,并建设和协调生态环境,最大程度的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逆境生态与流域修复管理方向:该研究方向在微观层面上,从个体、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研究植物对于本地区主要逆境生态环境(干旱,盐碱、高硒等)的适应性机理,运用转基因和分子标记技术对它们的逆境生态适应性进行遗传改良,并在改良个体逆境适应性的基础上利用耐逆境植物基因优势,培育出高产、优质、耐逆境(包括生物逆境和非生物逆境)的植物物新品种应用于生产。在中观层面上,研究流域退化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变化规律、空间分布特征、人为干扰对生态系统环境及生物多样性的响应机制;在宏观层面上研究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技术;流域生态环境规划(包括旅游规划、园林绿地规划)及流域管理。

  水土保持动态监测与土地可持续利用方向:该研究方向通过“3S”技术手段,对水土流失区域进行空间数据与非空间数据的融合,建立空间数学模型,对水土流失进行四维空间表达,以分析评估水土流失防治效果,评价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状况,提供不同范围、不同深度的水土流失状况及相关的信息;以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及其生态环境效应为核心,结合土地调查,监测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获取区域土地利用/覆被的变化情况,建立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模型,研究土地变化的驱动因子和动态机制;分析土地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及其对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影响,开展土地可持续利用障碍诊断,流域治理、区域土地开发与综合整治及土地规划。

  (五)中医学一级学科

  1.学科简介

  本学科拥有一支稳定、务实的研究团队,有教授11人,副教授21人;兼职博导1人,硕导13人,博士3人;硕士20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湖北省高校跨世纪学术骨干1人,湖北省第三梯队人才1人。2006年中医基础理论学科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本学科以“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为基础,依托本地丰富的药材资源,医药并举,将传统中医学研究与土家民族医学研究相结合,利用现代医学研究的一些新理念、新方法,在中医延缓衰老、痹证、肝病、中医骨伤科学、土家民族医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如“固本健脑液延缓衰老作用的实验研究”、“老年腑气不畅与衰老进程关系的实验研究”等研究成果均通过省级鉴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鄂产人参属植物的应用研究与开发利用获湖北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地茶咳喘露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实验及临床研究》获湖北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通过对民间流传医药文献的收集整理,先后出版了《土家族医药学概论》、《土家药物志》、《恩施本草精选》等医药学专著;开发了清江风湿液、金边祛风饮、接骨膏、复方竹节参片等临床制剂和用于老年人养生保健的新产品,如猕猴桃饮料、七叶参袋泡茶、葛粉、苦乔面等。

  2.下设二级学科

  (1)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是湖北省特色学科、重点学科。2007年起与湖北中医学院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前后经历了20余年的建设和发展,形成了特色鲜明、梯队合理、手段完备、教学成果丰富、基础研究与生命科学前沿密切关联、应用研究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湖北省高校特色学科。该学科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7人,其中博士3人,硕士6人。现共有教师12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6人,形成了一支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能够适应学科发展需要的、稳定的教学、科研队伍。本学科点设立了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研究室、中医药实验室和文献资料室,下属中医药研究所,专业实验室面积4800㎡,仪器设备价值510万元。近几年来,该学科点人员共出版学术专著12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0篇,获省部级科研奖8项,获得发明专利4项,科研成果转化创造经济效益2700余万元。目前承担有国家民委、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科技攻关项目等共计30余项。

  延缓衰老及防治老年病的应用研究方向:本方向着重研究中医基础理论与衰老的关系,全面阐述衰老的发生机理,探讨中医学延缓衰老的特点、方法、技艺及药物,在挖掘、整理、研究过程中,将传统中医学、现代生物学、民族学等多学科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学科整合优势,突出“产、学、研”一体化,把中医学延缓衰老、防治老年病的药物、食物与现代生产工艺结合起来,使临床治疗、保健、科研、产业开发同时并举,造福老龄病患者。

  中医治则治法研究方向:本方向重在治则治法机制的深入研究,从不同角度揭示疾病的产生、发展机理和治疗规律。从理论上研究重要的治则治法,验证其科学性和机制,为指导临床实践服务。通过治则治法机制的深入研究,丰富和发展中医治则治法理论,以期实现在中医证的客观化、现代化研究方面所突破。

  (2)中医内科学

  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研究方向稳定、学术梯队合理、实验设备先进,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在科研方面坚持以应用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性研究为主、注重成果的转化的原则,近5年来完成国家级课题2项、省级课题11项,在研国家级课题1项,省级课题9项。获省部级二等奖4项、三等奖5项,发表学术论文240余篇。 本学科有教授6人,副教授9人,其中硕士研究生导师8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者 2人,硕士学位者8人。有医疗科室5个,病床170张。其中,风湿免疫科成立于1994年,学校临床重点专科,为恩施州及周边地区唯一的风湿免疫病专科,也是湖北省最早开展风湿性疾病诊疗和研究的专科之一。该科实验设备精良,拥有GE公司的Lunar Prodigy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仪等高精设备,为风湿性疾病的临床诊断、治疗、科研提供了的依据和帮助,目前已成为集教学、科研和医疗为一体的中医内科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和学术中心。该学科现有三个主要研究方向。

  中医药防治痹证的研究方向:本方向结合痹证的现代研究新技术和手段,重点研究痹证的发病机理和临床治疗用药,挖掘民间经验方,观察、总结临床疗效,探讨其作用机理,研制开发新的药物制剂。

  中医药防治乙型肝炎及脂肪肝的研究方向:本方向重在对慢性肝炎的病因病机、证治规律进行系统研究,重视脂肪肝的研究。

  中医药防治内分泌失调的研究方向:对内分泌失调所引起的疾病,辨证分型,运用中药调节内分泌,使之恢复平衡。

  (3)中医骨伤科学

  本学科自建立以来,一直坚持应用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骨伤疾病的特长,并结合地方医药治疗骨伤疾病的技术资源,在治疗骨折、腰间盘突出、颈椎病、骨关节疾病等方面,体现出显著的优势和特色。探索出了适用性强、易于为患者接受的诊治方案,开发出复方竹节参片、强固康疏胶囊等中药制剂,已应用10余年,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中医骨伤科学科现设有2个特色显著的病房,床位56张,设有4个骨科门诊。现有医师15名。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含副主任医师)7人,博士1人,硕士8人。梯队构成合理,衔接良好。近五年来主持完成《复方竹节参片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作用机理研究》等省部级课题7项,获省地级奖项5项,主编参编著作6部。

  中医对四肢骨折的手法整复、夹板固定、药物内外并治的应用研究方向:重视传统的手法整复、小夹板固定、内外药物并治的研究应用,对骨折进行早中晚三期分期辨证施治。

  中医防治骨质疏松症、膝骨关节病研究方向:提出“肝肾不足、痰瘀阻络、筋骨失和”为骨质疏松症、膝骨关节病的基本病机,治疗着眼于局部中药熏蒸、熏洗和针灸按摩等外治法,同时注重补益肝肾、强筋壮骨、化瘀通络的内服药物应用,完善了骨质疏松症、膝骨关节病的诊疗体系。

  (4)中医妇科学学科

  本学科人员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合理,45岁以下副高以上职称队伍整齐,在医、教、研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本学科现有教师16名,其中教授 4名、副教授7名;硕士生导师5人。有教恩施州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库成员2人,恩施州“降消”项目技术领导小组、围产期保健技术领导小组、妇女健康行动技术指导小组成员1人,湖北省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委员2人。对妇科内分泌、肿瘤、不孕不育的治疗及产科高危妊娠的处理有独到见解。先后主持了《妊高征患者体内硒含量的测定及意义》、《恩施土家族生活习性与宫颈癌发病相关性研究》、《子宫内膜厚度、β-HCG和孕酮检测对异位妊娠与早早孕诊断价值的探讨》等课题研究。

  中医治疗不孕症的研究方向:采用温通法为主治疗炎性不孕,进行不孕症的辨证体系研究、中西医结合防治不孕症研究等。

  中医治疗月经病的理论基础及临床研究方向:注重肾气-天癸-冲任-胞宫轴的理论特色,探讨妇女月经及其周期性特点,运用中医理论对常见月经病进行辨证论治。

  (5)民族医学(土家医学)

  本学科立足于民族医药的基础理论整理与临床应用研究,对濒临失传的民族医药特别是土家族医疗手段与医药文化进行有序、有效的挖掘、整理,使流散在民间的医疗方法和有效方药能够被传承弘扬,运用现代医药学研究方向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开展多学科、多层次、全方位的研究,使口头传承的土家族医药这一民族瑰宝上升到应有的理论高度,为土家族医药的推广和地方药物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我校地处土家族人集居地,在对土家医药的长期研究积淀基础上,我校自2003年率先开展土家医药学高等教育,并作为重点优势、特色学科加以建设和发展。我校是土家医药学研究的骨干力量,从事研究的队伍涉及多个学科,经过整合形成了实力强大的研究队伍。下属有专门研究机构“土家医药研究中心”。目前,民族医学学科有教学、研究人员13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含副主任医师)7人,博士1人,硕士6人。梯队构成合理,学缘关系好。该学科近三年来编辑出版了《土家名医黄子均医案精选》等著作7部;在核心以上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主持并参与科研项目5项,被鉴定为湖北省重大科研成果3项,获地厅级以上科研奖励4项。

  土家族医学基础理论与文献研究方向:本方向对散落在民间的土家族医药文献进行搜集、整理、补注、校对,形成独特的医学理论--以“三元”学说为基本理论框架、独特的序数法药物分类体系、特有的病症命名及分类等。

  常见病症防治研究方向:土家医学对常见病、多发病采用独特的治疗方法,崇尚“刀、针、水、火、药”五术为一体的外治法。内治法注重生药、鲜药的应用,开展土家医治疗风湿疾病、消渴、高血压等病的研究。

  常用土家族药的制剂开发与资源保护研究方向:以传统土家医药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研究技术,从现有资源和单方、验方入手,开展名贵药江边一碗水、材板党、冷水七、窑归等的有效性、安全性、稳定性研究以及制剂开发等。

  (六)文艺学二级学科

  1.学科简介

  本学科是湖北省特色学科、重点学科,依托于湖北民族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本学科1996年起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200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本学科现有教学教研人员23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10人。博士13人,硕士7人。有湖北跨世纪学科带头人1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1人,享受省政府津贴1人。近三年来,承担国家社科基金课题3项,国家民委课题3项,教育部课题2项,省教育厅、省民宗委课题近20项,横向联合项目及其他课题10余项,出版著作10余部,发表论文近300篇。

  文艺学学科主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且适应新世纪社会需要和文化建设需要的文艺学专业优秀人才,具有扎实的文艺学理论功底和学术研究能力,能够胜任文学和文化研究,教学工作,文艺策划、宣传及采编等工作。

  2.下设研究方向

  文艺美学研究方向:运用现代心理美学方法观照、透视文学基本问题,对文学艺术进行审美考察,揭示文学艺术的深层规律。

  中国文化与文论研究方向:在文学思想和文学理论的层面,重新解读儒道释文化元典和历代文论经典,重新阐释中国文化和文论经典的范畴术语和理论命题,进而揭示其当代价值。

  文艺与传媒研究方向:着力于文艺与传媒理论前沿与实践热点的综合性研究、交叉性研究,以文艺与传媒之间的交互作用为研究框架,以“全媒体”为研究视野,以“大文化”为研究领域,深入探讨大众传媒对文学生产、接受与消费的双重影响。

  民族民间文艺学研究方向:立足于湖北西部地区的文艺现象及文艺成果,结合地域特性进行研究,注重研究文艺学的民族民间性。

  文学人类学研究方向:从文学与人类学相互作用的角度研究文学史、文学理论、文艺创作与批评,尤其关注跨学科研究中的本土化、地方化视野。

  中西语言文化与比较诗学研究方向:运用国际视野,对中国与其它国家或地区之语言文化的普适性和殊异性,及语言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文学,作比较研究。

  三、招生简章

  (一)考试方式及科目:

  2012年我校只以全国统考方式招收硕士研究生。考试科目详见招生专业目录,其中政治理论、英语一、数学一、数学二、数学三、数学四,医学类的中医综合或西医综合,农学类的数学或化学、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由全国统一命题,其余科目均由我校命题。

  (二)报考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3.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1971年8月31日以后出生者),报考委托培养和自筹经费的考生年龄不限。

  4.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规定的体检要求(参见国家《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

  5.已获硕士或博士学位的人员只准报考委托培养或自筹经费硕士生。

  6.考生的学历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经2年或2年以上(从高职高专毕业到2012年9月1日,下同),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且符合招生单位根据本单位的培养目标对考生提出的具体业务要求的人员。

  (4)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和成人高校(含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5)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

  自考本科生和网络教育本科生须在报名现场确认截止日期(2011年11月14日)前取得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证书方可报考。在校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

  (三)报名

  报名包括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两个阶段。应届本科毕业生原则上应选择就读学校所在省(区、市)的报考点办理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手续。其他考生应选择工作或户口所在地省(区、市)的报考点办理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手续。

  1.网上报名:报考2012年硕士生一律采取网上报名方式。

  (1)网上报名日期:2011年10月10日-31日每天9:00-22:00(逾期不再补报,也不得再修改报名信息)。

  预报名时间为2011年9月25日至9月29日(每天9:00-22:00)。

  (2)考生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公网网址: ,教育网址:,以下简称研招网)浏览报考须知,按教育部、本人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报考点以及报考招生单位的网上公告要求报名,凡不按要求报名、网报信息误填、错填或填报虚假信息而造成不能考试或录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在上述报名日期内,考生可自行修改网报信息。

  (3)网上报名填写报考信息时注意事项:

  ①考生只填报一个招生单位的一个专业。待考试结束,教育部公布进入复试基本分数要求后,考生可通过研招网调剂服务系统了解招生单位的生源缺额信息并根据自己的成绩再填报调剂志愿。

  ②同等学力的报考人员,应按招生单位要求如实填写学习情况和提供真实材料。

  ③考生(含推免生)要准确填写个人信息,对本人所受奖惩情况,特别是要如实填写在参加普通和成人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国家教育考试过程中因违规、作弊所受处罚情况。对弄虚作假者,招生单位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教育部令〔第18号〕)和《2012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管理规定》进行处理。

  (4)报考我校且毕业后在国务院公布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以下简称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见附1)就业的少数民族普通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或者工作单位在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范围的少数民族在职人员考生(在网上报名时须如实填写少数民族身份,且申请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定向或委托培养方式),方可按规定享受少数民族照顾政策。考生的少数民族身份网报时应如实填写,现场确认后不得更改。

  (5)现役军人报考地方或军队招生单位,以及地方考生报考军队招生单位,应事先认真阅读了解解放军及招生单位有关报考要求,遵守保密规定,按照规定填报报考信息。不明之处应事先与招生单位联系。

  2.所有考生均须到报考点现场确认网报信息,并缴费和照相。

  (1)报考点现场确认时间:2011年11月10日至11月14日。逾期不再补办。

  (2)现场确认地点:考生到本人户口或工作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指定的报考点进行确认报名。

  (3)现场确认程序:

  ①考生提交本人有效身份证件(限“居民身份证”、“军官证”、“文职干部证”、“军校学员证”)、学历证书(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校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持学生证)和网上报名编号,由报考点工作人员进行核对。

  自考本科生和网络教育本科生须凭已经取得的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证书方可办理网上报名现场确认手续。

  考生本人对网上报名信息要进行认真核对并确认。经考生确认的报名信息在考试、复试及录取阶段一律不作修改,因考生填写错误引起的一切后果由其自行承担。

  ②考生按规定缴纳报考费(考生办理报考手续缴纳报考费后,不再退还)。

  ③报考点按规定采集考生本人图像信息。

  (四)资格审查

  我校将在招生录取期间对考生网上填报的报名信息进行全面审查,并重点核查考生填报的学历(学籍)信息。按照教育部规定,对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准予考试;对考生的学历(学籍)信息有疑问的,考生需在规定时间内提供权威机构出具的认证证明后,再准予考试;发现伪造证件情况时,可扣留伪造证件。

  (五)考试

  1.2011年12月25日-2012年1月9日,考生凭网报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研招网下载打印《准考证》,招生单位不再给考生寄发准考证。《准考证》正反两面在使用期间不得涂改。

  2.入学考试分为初试和复试。考生凭下载打印的准考证和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参加初试。

  3.初试具体时间为2012年1月7日至1月8日,初试科目详见招生专业目录。

  4.复试时间、地点、方式及要求等信息在复试前通过我校研究生招生网站公布。

  5.复试包括英语听力、口语测试和专业复试。专业复试包括综合素质面试和专业知识笔试。

  以同等学力资格报考我校的考生,复试时须加试至少两门所报考专业本科主干课程,加试方式为笔试,加试科目详见招生专业目录或与招生学院办公室联系。

  (六)体检

  体检在复试期间进行,具体时间、地点、要求等在复试前见我校研究生招生网站通知。

  (七)录取

  研究生录取类别分为非定向、定向、委托培养、自筹经费四种类型。

  1.录取为非定向和自筹经费研究生的考生须将人事档案转入我校。

  2.录取为定向和委托培养研究生的考生人事档案不转入我校,在录取前由用人单位、考生及我校三方签订协议书。

  (八)学制

  目前我校各专业学制均为3年。

  (九)其他事项

  1、所有一志愿报考我校并脱产在校攻读硕士研究生的,学费全免,学校还提供优厚的基础奖学金、基本生活费等,为研究生培养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保障,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

  2、我校不举办任何形式的专业课考前复习班;

  3、单位地址:湖北省恩施市学院路39号,邮政编码:445000;

  4、网址:;

  5、联系电话:0718-8437422,联系人:金老师、向老师。

招生专业 招生学院 联系人 联系电话

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史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法学院 谭志满韩 敏 13597777359 18972439808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 经济与管理学院 张新平谭 宇 13971897830 13597806518

中国少数民族艺术 艺术学院 金 晖李木会 13872706029 0718-8439806转801

文艺学 文学与传媒学院 杨光宗赵 修 13972401869 13477200897

基础数学应用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 理学院 刘志军向会立 0718-8437732 15347005458

化学工艺生物化工应用化学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史伯安周红艳 13451010181 13093240362

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艾训儒 罗兴武 13477918666 13872702977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内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妇科学民族医学 医学院 袁德培郜红利 13337497880 13872706916

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本国际旅行社网站未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或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加QQ361040607即时清除!
------分隔线----------------------------
更多

旅游攻略

主题游
湖北亲子游
湖北自驾游
湖北自助游
湖北春游
湖北赏花
湖北游轮
湖北出境
湖北极限游
网站导航
湖北新闻
天气预报
湖北地图
旅游攻略
旅游问答
民族风情
湖北旅游
旅游景点
湖北租车
旅游团购
关于我们
旅游网站大全
云南旅游
丽江旅游
西双版纳旅游
普洱茶旅游
云南特产旅游
昆明旅游
丽江旅游
大理旅游
楚雄旅游
香格里拉旅游
泸沽湖旅游
玉溪旅游
罗平旅游
北京旅游
深圳旅游
黑龙江旅游
内蒙古旅游
西藏旅游
浙江旅游
濮阳旅游
腾冲旅游
重庆旅游
上海旅游
天津旅游
香港旅游
台湾旅游
安徽旅游
福建旅游
甘肃旅游
广西旅游
贵州旅游
海南旅游
河北旅游
河南旅游
湖北旅游
吉林旅游
江苏旅游
湖南旅游
宁夏旅游
辽宁旅游
江西旅游
青海旅游
山东旅游
山西旅游
四川旅游
陕西旅游
新疆旅游
湖北旅游团购
湖北旅游团购
湖北旅游_湖北旅行社_湖北旅游攻略_湖北旅游团购_湖北地图全图_湖北租车_天气预报_湖北国际旅行社

友情链接 合作伙伴 媒体联盟